-
荆门市启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招商
为加快推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荆门市近期启动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推介"磷石膏制20万吨/年硫酸联产30万吨/年水泥"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高温煅烧分解工艺,计划总投资8000万美元,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旨在解决磷化工固废处理难题的同时,实现硫资源与建材产品的协同生产。 一、技术路径与产业价值 项目核心技术为磷石膏高温分解工艺,通过煅烧工段将磷石膏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化钙,后续经干燥净化、催化氧化等工序,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并制成工业硫酸,氧化钙则作为水泥生产原料。该技术可使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较传统堆存处理方式减少土地占用约60%。 二、循环经济示范效应 项目建成后年处理磷石膏约100万吨,相当于荆门市现有堆存量的15%。硫酸产品可反哺磷肥生产,水泥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建材标准,形成"磷化工-固废-建材"闭环产业链。据测算,每吨磷石膏处理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40%,副产品销售收益可覆盖60%运营成本。 三、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国家发改委将磷石膏综合利用列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湖北省对相关技术产业化给予税收优惠。目前长江流域磷石膏历史堆存量超5亿吨,该项目技术若推广至全国,预计可释放千亿级市场空间。荆门市已配套建设专业化工园区,提供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 四、投资模式与风险控制 项目采用"技术方+资本方+政府平台"合作模式,社会资本可通过股权投资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风险防控方面,已与多家建材企业签订10年期产品包销协议,并投保环境责任险。项目投资回收期约6年,内部收益率预期达12%。 目前,荆门市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环评审批,核心设备采购进入招标阶段。该示范项目的实施,将为长江经济带磷化工集聚区提供可复制的固废治理方案,助推"双碳"目标下传统化工行业绿色转型。
2025-08-29
-
荆门东宝区象河风电项目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荆门市东宝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湖北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象河风电项目,该项目已获得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标志着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迈出重要一步。作为湖北省风电领域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将显著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效应。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荆门象河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预计年上网电量超过1.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6万吨。项目选址东宝区北部丘陵地带,充分利用当地70米至9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规划安装20台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电机组,配套建设110千伏升压站及15公里输电线路。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 项目总投资8.69亿元,建设周期18个月,运营期内每年可贡献税收约4000万元。与同等规模火电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80吨,环境效益显著。该项目还将带动周边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升级,创造200余个就业岗位。 三、技术特色与创新应用 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智能风机技术,配备激光雷达测风系统和智慧运维平台,可实现远程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机组设计兼顾低风速区域特性,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超过2000小时,较省内同类项目提升12%以上。 四、区域能源结构调整 作为湖北省"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使荆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3.2个百分点,有效缓解鄂中地区用电高峰压力。湖北省目前在建风电项目总规模已突破300万千瓦,象河项目装机规模位列全省前三。 五、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项目同步规划建设储能配套设施,未来可与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形成"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当地政府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风电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链企业在东宝区集聚发展。
2025-08-29
-
荆门市PPP模式创新引领全省招商引资新格局
在2016年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会上,荆门市以签约239亿元、推介850亿元的项目规模成为焦点,彰显了其在招商引资领域的强劲实力。通过系统化制度建设和全领域项目布局,该市PPP工作形成全省示范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模与结构凸显区域优势 荆门市在此次省级推介会上签约的10个项目覆盖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文化体育三大领域,实现县域全覆盖(除漳河新区外)。同期推出的39个重点推介项目,则聚焦市政工程、片区开发、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领域,形成梯次推进的项目储备体系。截至2016年,全市已有20个PPP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累计撬动社会资本82亿元,投资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二、制度创新构建六大核心优势 荆门市通过体制机制突破创造了PPP领域的全省标杆:率先成立地市级专职管理机构,出台系统化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管理的项目库与专家智库;将PPP推进成效纳入党政考核体系。这种"制度先行+全域覆盖"的模式,使得该市落地项目数量持续领跑全省,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交通运输领域,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引入优质社会资本;环境保护方面,静脉产业园项目通过TOT运作提升固废处理能力;文化旅游板块的体育中心项目成为政企联合运营典范。这些项目既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又培育了新兴产业增长点。 四、长效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通过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荆门市强化了风险分担、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监管。专家库的设立为项目筛选提供智力支持,而常态化培训机制则提升了各级部门的专业运作能力。这种"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有效保障了项目可持续推进。 五、区域协同效应持续显现 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节点,荆门市通过PPP项目与周边地区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部分跨区域环保项目的实施,既体现了生态共治理念,也促进了城市群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当前,荆门市正以PPP模式为抓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化改革深度融合。其创新实践不仅优化了地方投融资结构,更通过高质量项目储备为长远发展蓄力,为全省提供了"荆门样本"。后续该市将重点提升项目运营质效,进一步释放社会资本活力。
2025-08-25
-
荆门楚商大会成果丰硕 签约项目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首届荆门楚商大会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搭建高效招商引资平台,成功促成62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规模达628.8亿元。此次盛会以"汇聚荆门楚商力量、共促荆门跨越发展"为主题,吸引了约千名商界代表参与,并正式成立荆门楚商联合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平台搭建促进商业资源整合 大会期间成立的荆门楚商联合会,标志着荆门商业群体进入组织化发展阶段。该联合会将重点整合分散的商业资源,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经贸活动,促进会员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现场设置的产业对接专区,为参会企业提供了精准匹配的交流机会。 二、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其中,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完善当地产业链配套;智慧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将提升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落户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三、创新模式提升招商实效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招商模式,通过云签约技术实现跨区域项目落地。主会场设置项目路演环节,重点推介荆门优势产业和投资政策。多家金融机构现场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四、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为巩固大会成果,荆门市将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设立专门工作小组对接签约企业。同时规划每两年举办一届楚商大会,持续扩大荆门商业影响力。相关部门已启动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重点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荆门优越的投资环境,更彰显了楚商群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随着签约项目的逐步实施,荆门产业结构将迎来新一轮优化升级,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25-08-21
-
荆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荆门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凸显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 一、总体增速领跑全省 荆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稳居全省第二。尽管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横向对比仍处于领先梯队,反映出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分领域看,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1.2倍,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从构成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农户投资和跨区域项目投资分别完成5.08亿元和6.48亿元,显示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虽小幅下降,但总量占比仍超六成,表明大型基建和产业项目仍是压舱石。 三、县域经济贡献突出 县域板块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活跃,多个区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例如,某园区依托产业链配套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带动中小项目投资翻倍增长。 四、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 荆门市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提升项目开工效率。同时,结合省级战略布局,重点支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为长期增长夯实基础。下一步,全市将聚焦产业链短板,推动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025-08-14
-
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打造生态农业全产业链 助力乡村振兴
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项目正式启动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以生态循环为核心,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休闲观光等多元业态,计划打造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总投资额达8亿元,占地面积5187亩,目前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位于农业资源富集区域,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构建“种植-养殖-能源-旅游”四维循环体系。园区规划五大功能区:一是346亩的行政科研与种苗繁育中心,涵盖智能办公、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种苗研发;二是2876亩的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种植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三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支撑有机蔬菜种植;四是通过肉牛养殖配套建设食用菌栽培基地与沼气池,形成种养结合闭环;五是1965亩的农旅融合体验区,提供观光、研学、餐饮等配套服务。 二、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益 项目引入国际领先的厌氧发酵技术,年处理畜禽粪便10万吨,可生产沼气50万立方米、有机肥3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在蔬菜种植环节,采用物联网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温光水气,预计节水30%、增产15%。养殖板块通过菌渣饲料化利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实现废弃物零排放。据测算,园区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显著。 三、产业融合与市场前景 园区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通过三产联动提升附加值。休闲娱乐区设计农耕文化展示馆、亲子采摘园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能力达50万人次;加工区配备净菜分拣、冷链物流设施,可满足周边城市高端生鲜需求。目前,项目已与多家连锁商超达成意向合作,未来有机蔬菜、食用菌等产品将直供长三角地区。 四、政策支持与投资保障 该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农业项目库,享受土地流转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30%的配套资金支持。投资方可选择股权合作、技术入股或全资运营等灵活方式参与,项目预期收益率达8%-12%。 五、乡村振兴示范意义 双碑循环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将直接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生态种植技术5万亩,助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该模式已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评审委员会。 目前,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招标,核心区建设将于2024年三季度启动。运营方表示,将严格遵循绿色食品认证标准,打造全国领先的循环农业标杆项目。
2025-08-14
-
荆门东宝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崛起:三块环保板串起千亿产业链
在荆门市东宝工业园,一场以秸秆变“黄金”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正重塑产业格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凯利板业、万华生态板业等龙头企业入驻,当地以禾香板、木塑板、精木板三块环保板材为基石,构建从基材生产到智能家居的全产业链。政府主导的重资产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园向2025年500亿元产值目标加速迈进。 一、技术创新驱动秸秆资源化 凯利板业采用真空纤维分离技术,将稻麦油菜秸秆转化为高强度韧性纤维,经高温压制形成零甲醛禾香板,单条生产线年产能达15万立方米。毗邻的万华生态板业投资32亿元,创新利用谷壳与再生塑料合成木塑板材,而宝源木业的精木板技术则填补了高密度环保板材市场空白。三家企业形成技术互补,使东宝区成为全国少数掌握生物质建材全品类技术的产业集聚区。 二、智能制造赋能产业链升级 亚丹生态家居引进德国豪迈工业4.0生产线,实现定制家具72小时交付的智能化生产。该企业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匹配板材供应与家具订单,使禾香板等基材利用率提升至93%。园区内类似智能工厂已达8家,涵盖板材精加工、环保涂料喷涂等环节,形成“上午秸秆进厂、下午成品发货”的高效闭环。 三、政策杠杆撬动产业集群 荆门市依托国家现代森工科技产业园资质,争取住建部绿色建筑产业化试点政策,对使用环保板材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北诚产业投资公司建设的3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吸引30家配套企业入驻,包括五金连接件、智能家居芯片模块等细分领域供应商,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 四、双碳目标下的市场扩容 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趋严,东宝区环保板材已进入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采购目录。禾香板凭借碳足迹认证,在长三角地区精装房市场占有率突破20%。产业园同步布局海外渠道,木塑板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增速连续三年超40%,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 目前,该园区已形成年产50万立方米环保板材、20万套智能家居的产能规模。按照“基材—成品—场景”的拓展路径,未来三年将重点培育定制整装、建筑光伏一体化等新业态,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向绿色居住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
2025-08-13
-
荆门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11个重大项目加速布局
在近期举行的生物产业专题招商活动中,荆门高新区成功签约5个新项目,并与此前开工的6大项目形成联动效应,招商引资总额近50亿元。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该区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双轮驱动构建产业新格局 荆门高新区通过"签约+开工"双轨并行模式,在十日内实现11个项目的密集落地。新签约项目涵盖生物制剂研发、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与此前开工的国昊文创园、团结激光产业园等形成产业链互补。作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支点,荆门生物产业园1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已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三业并举的产业体系。 二、梯度培育释放集群效应 该区现有规模以上生物企业27家,年产值突破45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跟进"的发展路径,格林美、福耀等10家重点企业持续增资扩产,中兴农谷、华工科技等在建项目加速推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康沁制药等23个竣工项目将于2025年迎来产能释放期,预计可新增年产值超30亿元。 三、产城融合优化发展生态 在产业项目加速集聚的同时,荆门高新区同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浚源公租房项目可容纳2000名产业工人居住,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将提升区域检验认证能力。这种"产业+服务"同步推进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使园区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四、创新引擎激活发展动能 园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湖北艾图仪器仪表等项目将填补区域精密仪器制造空白,荆门电商基地则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统计显示,该区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8%。 当前,荆门高新区正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随着47.8亿元投资的逐步落实,这里有望在三年内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技术转化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新范本。
2025-08-12
-
杨家桥现代物流产业园启动全球招商 打造中西部商贸流通枢纽
为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湖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杨家桥现代物流产业园正式启动全球合作。该项目规划占地30000亩,总投资额达8亿美元,旨在通过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方式,吸引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构建覆盖建材、农副产品、大宗商品等领域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一、项目定位与战略意义 杨家桥现代物流产业园位于湖南省核心交通枢纽地带,依托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被列为省级鼓励类重点项目。园区以“智慧物流+多式联运”为核心,重点发展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等业态,未来将联动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填补中西部地区高标准物流基础设施空白。 二、产业规划与细分领域 园区规划三大功能区:一是智能仓储区,配备自动化分拣系统和冷链设施;二是商贸交易区,聚焦建材、家具、日用品等大宗商品集散;三是综合服务区,提供金融结算、信息平台等配套服务。入驻企业需满足单体项目投资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门槛,确保产业集聚效应与资源高效利用。 三、政策支持与投资亮点 湖南省出台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优惠。园区优先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如新能源货车、光伏屋顶等。此外,项目通过“一企一策”机制,为头部企业定制化解决审批、用工等需求,目前已与多家国际物流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四、市场前景与区域联动 2023年,湖南省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9%,区域物流需求持续旺盛。杨家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吞吐量超2000万吨,辐射周边五省消费市场。园区还将对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跨境物流节点。 五、实施进度与目标展望 项目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首期5000亩土地已完成平整,计划半年内完成首批企业签约。远期将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国家级示范物流基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1
-
打造现代农业装备枢纽:某经济开发区农机大市场项目启动招商引资
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某经济开发区近期启动农机大市场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定位为区域性农业机械交易与服务中心,计划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吸引资金,总投资额达3000万美元,建设周期为半年。项目建成后,将为周边农、林、牧、渔业提供设备采购、技术培训、售后维护等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一、项目背景与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多份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机流通体系。某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农机大市场,旨在填补区域高端农机交易平台的空白。项目被列入地方鼓励类产业目录,可享受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 二、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 项目选址于开发区核心物流板块,紧邻高速公路枢纽,辐射周边多个农业主产区。区域内已建成仓储中心、检验检测站等设施,未来还将配套建设农机展示区、数字化交易平台和维修服务站。分析显示,该选址可有效降低农机运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三、市场前景与需求分析 202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突破11亿千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设备老旧、服务链断层等问题。该项目的建设将满足以下需求:一是为中小农户提供新型智能农机采购渠道;二是为农机厂商搭建品牌推广平台;三是通过金融服务模块解决融资难题。初步测算,项目运营后年交易规模有望突破5亿元。 四、投资模式与收益预期 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投资方可参与股权投资或合作运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场地租赁、交易佣金、增值服务等多元渠道。参考同类项目数据,投资回报周期约为3至5年。目前已有十余家农机生产企业表达入驻意向。 五、社会效益与产业联动 除经济效益外,项目预计可带动就业岗位超200个,并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农户机械化作业水平。此外,项目还将与开发区内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形成联动,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目前,项目方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合作伙伴招募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